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张轶喆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道路。我们要充分理解这一部署内涵,立足于各地乡情实际,找到新方案、新模式,探索新时代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宜居”面临时间上、种类上不均衡的问题。
时间上,缺少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长期规划,大部分将资金投入一次性建设中,无法保证后续的管理维护。
种类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需要制定制度、投入人才,是一个长期过程;新基建对传统基建水平要求较高,且由于自身发展需求会在城镇发展中更为迅速。
(二)“宜业”存在农业优化升级、三产融合深化困难的难点。
农业方面,生态化农业与农民追求产量增长增加收入的措施之间存在矛盾。规模化经营的需求,与农民多以“小农户”形式生产经营、东部及中部耕地分散且难以流转的现状之间不适应。
产业融合方面,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形成的供应链长度有限。产业融合形成的模式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互联网销售等,但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相关服务业探索不足。
(三)“和美”需要调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是乡村风貌的重要构成,也是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环保要求提高了生产经营所需成本,与经济发展形成了矛盾。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乡村传统文化特色体现于当地自然环境与传统建筑,也体现于当地传统风俗。在建设中,难免面临建造新建筑与保留老建筑、普及现代化理念与尊重当地习惯等矛盾。
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推进人居环境改善。
随着美丽乡村目标的基本实现,我国农村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已有较大改善,但仍存在未补齐的短板。政府应发挥作用,推动农村公路骨干网络建设,加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强化供水供电、防汛抗旱能力;规划发展乡村新基建,加快建设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同时积极采用PPP模式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来解决可能存在的资金缺口。
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我们应关注教育、医疗、养老等均等化。在人居环境改善方面,重点关注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整治、生活垃圾治理与村容村貌提升。
(二)进行县域规划发展,引导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以县域为单位统筹规划,减轻以单个村庄规划的压力,帮助区域内村庄产业加强联系、提高竞争力。规划时要做好当地产业结构、禀赋分布、区位优势的调查,才能有针对性地补齐当地基础设施短板,发展特色农业,吸引优质产业,实现产业兴旺。
发展乡村产业,需要各类要素的投入。政府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整合碎片化土地以满足企业经营需求,完善土地二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吸引金融机构投资,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就业创业。同时,在市场化发展前期利用转移支付、制定合适优惠政策等方法引导要素向农村流动。
进行产业升级,需要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共同进行。农业上,关注应用新型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研究服务小农的新型经营体系,研究生态友好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关注三产融合,我们要推动已出现的融合模式继续深化,扶持农业深度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继续推进农业旅游业融合,继续探索农业与其它服务业的可能性。关注农业内部融合,建立深入土地的研究单位,帮助应用适合的技术,联合村民开发农林渔业等内部循环养殖方式。
(三)强化农民主体意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和美乡韵乡风。
建设和美乡村,要明确农民的建设主体地位,强化农民的建设主体意识。同时,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支持,还要挖掘传统乡土文化,建设新时代文明乡风。
(作者单位: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