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丽娟:心灵港湾的守护者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申丽娟

□记者陈曙光

  打开患者的心扉,走进患者心里,是心理治疗的第一步。作为一位心理医生,她给患者开的第一个处方是关爱,患者收到她的信息后,回报她的一定是信任。她叫申丽娟,是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的主任。

  2001年,申丽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为进一步深造,后来又考取了博士学位。从2008年至今,她一直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从事心理治疗、精神科临床工作,担任精神科教学和留学生精神病学教学工作。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疾病,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发表SCI等论文10多篇,出版著作9部。

  童年时期,申丽娟目睹了家庭成员的离开,在绝望中她发誓要成为一名医生。她夜以继日,发奋读书,不知疲倦。她尤其爱好哲学方面的书籍,喜欢从哲学的角度对生命进行探讨。

  近年来,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精神健康越来越重视,不再歧视心理辅助,也从之前的被动送医到主动求医。申丽娟发现越来越多的躯体不适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且两者互相影响。如何快速、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改善身体素质、脱离情绪困境,成了她工作的核心目标。

  2009年,申丽娟刚到心身一科不久。有一个20岁出头的大学生,患精神分裂症两年,社会功能丧失,完全封闭自我,不与外人接触。在申丽娟的治疗下,患者从最初的抵触与不信任,直到后来对她热情接受和依赖。她用了两年时间将患者治愈,而且康复的状况超乎她的预料。回忆起这个病例,申丽娟感触很深。她说,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挽救一条生命,甚至拯救一个家庭,是特别有意义的事。

  20岁的李某患有抑郁症合并强迫症,主要症状就是反复整理东西,从天亮整理到半夜。李某长相漂亮,成绩优异,但是由于疾病的困扰,上了一年大学后便休学在家,后来症状严重到想以自杀了此余生。

  针对这名患者,申丽娟更是格外用心,她曾为其写了许多东西,以朋友、老师的身份为患者打开治疗之门。“李某思想很有深度,一般的常规治疗很难治愈她的内心。”申丽娟说,其实能治愈自己的,是愿意自愈的人。作为医生,只运用医疗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爱心、诚心与耐心,去建立患者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关系一旦建立,便为之后的治疗打下了基础。随着近一年的治疗,李某原本很偏移的认知逐渐好转,而且状态越来越好。后来,她的各方面能力被评估后,竟然出国留学了,并且也找到了自己久违的快乐和自我。

  “目前,我们的医疗技术是很有限的,对于一个身处困境的人,如果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和安慰,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大的支持。而这正是一个医生一种必要的技能。”申丽娟说,医生也是人,也会面临生老病死,假如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了患者,自己需要怎样的医生,将心比心,那自己就要成为怎样的医生。

  “谢谢您,先生。”在一次坐诊中,申丽娟如往常一样给患者问诊,临别时,那名憨憨的汉子这样称呼她。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的职业无比神圣。

  “先生”二字在申丽娟心里有种别样的意义,它不单单指“医生”,更是一种职业使命。申丽娟的曾祖父是一位中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医生的威望很高,非常受人尊重。也许在那时,治病救人的根就已深埋于她的内心。

  在疫情防控中,申丽娟更是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挺身而出、行动迅速,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心理疏导及心理防护等工作。紧张时期,她就吃住在单位,休息在沙发上,每天连续工作至深夜。

  爬山、看书......申丽娟的业余爱好很多,但因为工作繁忙,一些爱好不得不暂且搁浅。但不管多忙,她总会利用一些碎片时间学习新的理论、技术、方法,不断学习补充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服务更多的患者。

  “心灵是身体的根本。心灵健康,身体才会表现出更多的活力。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我愿意成为心灵港湾的守护者,并愿意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帮助更多人打开心灵的枷锁,与自己和解,让生命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申丽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