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荆芥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芭蕉雨声(新乡市)

  河南人爱吃的香菜有三种,芫荽、荆芥和石香菜。其中的荆芥,菜市场成把卖的那种绿叶菜,我一直想知道它的正式植物名。

  荆芥拌洋葱、荆芥拌黄瓜、荆芥拌核桃仁、荆芥煎饼、荆芥丸子、凉拌大盘荆芥。荆芥吃法很多,炎炎夏日里,最常吃的是荆芥捞面条。

  面条煮熟捞出浇上卤,掐一把荆芥嫩叶,与黄瓜丝一起,当配菜。而石香菜,常与蒜瓣混入蒜臼捣烂成泥,酱油、醋、香油调味,称作蒜汁儿捞面。新乡不见石香菜,黄河以南才有,新郑、禹州一带喜欢吃它,婆母生前特意给我种了一盆,抱回来放阳台小心养着,没多久就枯掉了。

  荆芥是配菜,却能为朴素的白面条做主。不只面条,谁与荆芥相伴,都会脱离平庸而变得出色。它独一无二的清香味,不像是土里生的,仿佛天外飘来的。

  同为唇形科,与薄荷、紫苏、藿香、迷迭香之类的芳草相比,荆芥的气味不浓不淡,不熏人不呛人。茎叶折断捻碎,自然散发的气息可以深深长嗅,隐隐有迷人的柠檬香。入口细嚼,暗自生喜。其清峻不阿之态,让食者以为自己遇上了率直的人,破闷解郁,顿觉胸襟开阔,心底腾起干一番大事的冲劲儿。

  “人家可是吃过大盘荆芥的人!”这是河南人彼此会意的一句俗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见过大世面。由此可见荆芥在我国饮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荆芥吃出境界,化为“大盘荆芥”文化,也许与宋都开封有关。

  且看植物学上的正经荆芥,唇形科,多年生,基部木质化,有点像灌木,香味很冲,猫咪闻了兴奋,也叫猫薄荷。它与我们吃的荆芥,茎、叶、花以及株形都明显不同。

  再看《神农本草经》,当药材记载的荆芥是裂叶荆芥,荆芥属下的一个种。当时称之为假苏,气味像紫苏。它的茎如荆条,种粒如芥子,魏晋时期被正式命名为荆芥。茎叶花穗入药,味辛、性温,可疏风清热。在“药食同源”的理念影响下,人们慢慢也将它当菜吃。之后,《唐本草》直接将裂叶荆芥由草部改录入菜部。

  荆芥“辛香可啖,人取作生菜。”想必宋朝时生吃荆芥已然成为平常事。苏东坡烹河豚有妙招,河豚与荆芥同煮,多换几次水,河豚体内毒素可自行消解。这兴许是他在京都开封吃荆芥吃出来的经验。

  唇形科植物富含挥发性芳香油,荆芥辛凉爽脆的特质已深入人心,后从西域又引入别的品种,比如唇形科罗勒属的罗勒。罗勒在古印度被尊为香草之王,神秘而尊贵。十六国时,为避石勒名讳,罗勒改名为兰香。

  那么,我们现在吃的荆芥是哪个呢?经反复查资料考证,应为疏柔毛罗勒,罗勒的一个原变种。尽管它并非荆芥属,而是罗勒属,因香气相似,人们仍习惯称之为荆芥。汉代以来,唇形科植物作为香草,药用和食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其间,不断有新的品类参与进来,所谓荆芥,也许有裂叶荆芥,也有罗勒和疏柔毛罗勒等等。

  因此种种,中原人家将疏柔毛罗勒叫作荆芥,也没啥稀奇的了。新乡老辈人称荆芥为西番芥,还是比较契合它原产地身份的。

  疏柔毛罗勒,茎秆多分枝,叶柄及轮伞花序有稀疏柔毛,开唇形小白花。也有一定的药性。所以我们大约可以说,荆芥不是荆芥,是罗勒。

  城里很难见到荆芥长在地里的样子,近来偶然在一个饭馆门前遇见一簇,不是均匀播种,像是随手摁进土里一把而成活下来的。有老人告诉我说,荆芥可以扦插。我试着做了,没成。

  疏柔毛罗勒,的确不如直呼荆芥来得顺嘴。若某一日它更名为河南荆芥,相信不会有人流露讶异之色。至于石香菜,我已落实,它的大名叫皱叶留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