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黄河泥篆独树一帜

——记黄河泥印篆刻工匠杨春宏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杨春宏展示黄河泥篆作品

□记者 刘志松 通讯员 陈泓

  “治印40余载,无门无派,纯属自娱自乐。人已古稀,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枉此生。”7月16日,泥印篆刻工匠杨春宏表示,无论做什么,都要全身心投入,苦练加深思、敏捷与钻研相结合,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滔滔黄河水,滚滚东流去。黄土高原的泥土经黄河水带入中下游,经过长时间沉积,形成细腻的黄河泥。用原汁原味的黄河泥做篆刻材料,杨春宏在我市开创了先河,这与他的家传密切有关。杨春宏的祖父杨天润,人称“杨画匠”,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用泥塑神像的画匠。

  杨春宏的父亲杨魁树从小跟其祖父每天摔打胶泥,同时也干刷油漆、纸扎等。杨魁树曾开过画匠铺,各种纸扎、刷油漆等样样精通,他还参与市图书馆雕梁画栋的彩绘、油漆和维护工作。

  1960年出生的杨春宏受父辈影响,从小对泥巴格外喜欢,经常与小伙伴一起玩泥巴。1977年,他来到黄河边的一个小村庄,望着滔滔东去的黄河水,脚踩细软的黄河泥,他思绪起伏,想起家中保存的100多个人脸模具,他手捏黄河泥感到格外亲切。祖父辈两代人与黄河泥结缘,到了他这一代,该如何延续呢?他立志还是要与黄河泥结缘。时代不同了,要闯出一条新路。

  1980年,杨春宏到当时的市商标印刷厂刻字门市部学刻章。1984年,他曾参加书法家办的学习班练书法,写反字,练刀功,他用心学习,博采众长,篆刻水平不断提升。

  杨春宏常常下乡采集黄河泥,仔细观察黄河泥的纹理,经过多次筛选,一遍又一遍地揉碾,逐渐摸索出一套生土熟化的工艺流程。

  杨春宏历时三个月,不用煅烧,黄河泥在他的手里越发细腻,变得如石如玉般坚硬。他用来篆刻印章大获成功后,没有为方寸印章所拘泥,而是向泥篆艺术的多元化探索。他将木雕、砖雕,石刻、篆刻融入泥篆的线条中,自由发挥,任意驰骋。在他的手中,人物、花卉、十二生肖等都“活灵活现”。特别是他泥篆的新乡明代八景图,深受群众欢迎,还被新乡市博物馆收藏。

  最近,他又成功创作出2000多年前的“泥封”印,这是很多人难以见到的文物样品。

  在朋友的鼓励下,杨春宏现在开始创作文创产品。在服装上、提包上、器具上,他用黄河泥篆刻出既传统、现代又富有地方特色的图案,让黄河泥篆独树一帜地走向市场,走向大众化。

  为了弘扬黄河文化,传承黄河印泥,杨春宏深入社区、学校,义务讲授黄河印泥制作工艺百余场。

  杨春宏的妻子说:“他很少出去应酬,对生活要求也非常简单,但对篆刻艺术的追求却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