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冬冷冬都是冬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司马小萌(北京市)

  立冬前三天,周日,淅淅沥沥下了一天雨,北京有多日没下雨了。

  喜鹊大摇大摆飞到我家空调护栏,淡定地俯瞰人间;楼上一户人家的保姆,推着娃,在楼下大堂外观雨,大口吸着负氧离子......

  我在思想斗争:如果仍像往常一样出去遛弯,还得带伞,太麻烦了。何况到处湿乎乎的,容易摔着。

  我是有“第六感”的半著名人士:几天前,就把每周例行的周日掼蛋之旅改到周六了;老朋友士杰周二约我参加周日的活动,俺当时就借口没车,不去了。

  立冬前两天,有风,平均风力五级,阵风七级,北京发布了寒潮蓝色预警。朋友小杨在朋友圈玩小资,欢呼:“天凉好个秋!”是啊,天很蓝,但你没瞅见,树木被刮得东倒西歪,像喝了两瓶二锅头?于是,俺立刻反驳:“风太大,不好不好!”

  从窗口看见邻居小樊两口子,裹得严严实实顶着狂风漫步。正欲发表感言,就收到他们的微信,问我“出来遛弯不?”俺马上实诚回复:“风太大,免了免了。”

  一场雨,一夜风,醒来已入冬。近日中央气象台更是三预警齐发:暴雪、寒潮、大风。有些地方,降温超过10°C。“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诸如此类的民间谚语,似乎提示今冬气候不太妙。

  地球就是地球,人类的大本营,管你暖冬还是冷冬,大本营自转不停,而且在升“维”的道路上跃跃欲试。将来某一天,肯定会由现在的三维空间上升到更高维度。这对人类来说是忧是福?谁知道呢。

  咱们是聪明人,想一些有的没的,除了脑瓜疼,别无用处。该干吗就干吗,生活仍要继续。

  季节到了,电视台开始播报候鸟南飞的壮观场面。

  我国地大物博,据说有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眼下处处莺歌燕舞。

  想起丹顶鹤。本人先后三次到江苏盐城,多次拍摄过丹顶鹤,对这些鸟中的“美男美女”一往情深。我曾拍过一张照片:夕阳把海面染得金灿灿,一只丹顶鹤,展翅翱翔,掠过水面。“画面美呆了!”不等别人夸奖,俺自个先嘚瑟了。

  丹顶鹤起源于我国,是迁徙候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有两个故乡: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扎龙,丹顶鹤夏季栖息繁衍的地方;江苏盐城,丹顶鹤冬季休养生息的地方。

  丹顶鹤的大陆种群,每年冬天会从北方来到我国沿海区域,通常的南飞路线是:黑龙江扎龙→辽宁盘锦→河北唐山→山东黄河口→江苏盐城。想想,从扎龙湿地到盐城保护区的航空距离,约为1600公里,丹顶鹤至少要飞七八天,真是辛苦。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海岸湿地保护区,辖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响水五县(市)滩涂,是丹顶鹤理想的越冬场所,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条新闻:南京农业大学调查团队,连续三年在石臼湖南京溧水段,观察到来自俄罗斯的丹顶鹤一家。这是江苏首次在长江以南发现丹顶鹤越冬的身影。一个好消息。

  当然,也有一些鸟,不再辛辛苦苦迁徙了,而是留在当地“安居乐业”,人们叫它们留鸟,例如我们的国宝级动物朱鹮。和丹顶鹤一样,朱鹮同样是“美男美女”级的吉祥之鸟。

  那天边吃饭边看纪录片,有句解说词:“今天,你在地球上看到的每一只朱鹮,都来自中国秦岭。”这口气,大得让我不得不放下饭碗立即查百度。果真如此。

  1981年全世界野生朱鹮濒临灭绝之际,我国科学家在秦岭深处的洋县,发现了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42年过去了,2023年11月2日,陕西省林业局负责人豪迈地宣布:全球朱鹮数量,突破万只。

  气氛到了,不得不喊一句熟透了的网络名句:“厉害了,我的国!”

  据专家考察,朱鹮的野生种群,分布于陕西洋县以及周围几个县市,一年四季都在这个范围活动,属于留鸟。但在某些地区或国家,仍为候鸟。朱鹮如此依恋老家,也是没谁了,应该给自然保护区记一等功。

  现在,朱鹮的受危等级已由极危降为濒危。栖息地也由最初被发现时的汉中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我国对朱鹮的拯救保护,被国际组织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自豪吧,“目前世界上的朱鹮,都是陕西朱鹮的后代。”这句话,你可以大声说、重复说。

  幸亏地球上还有一大拨人,懂得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让我们这个即将46亿岁、越来越脆弱的星球,多了活力与希望。

  暖冬冷冬都是冬。地球围绕太阳自转公转,四季轮换早成定式。渺小的我们,不必想太远,一步一步,踩稳脚下的土地。然后,多做善事,别干坏事,时不时地为同伴加油,偶尔也为自己喊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