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的家乡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许鸿亮(卫辉市)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到了家乡——柳庄乡许屯村居住。在这期间,我惊喜地发现,家乡的村容村貌在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变,更可喜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家乡变得越来越美,她是那么诱人和可爱!

  一

  往日一提到农村,人们总会联想到脏、乱、差三个字。那时街上的垃圾靠风刮,脏水靠蒸发,晴天一身土,雨天烂泥巴,这就是旧农村的写照。

  现在村里大变样,大街小巷都是水泥路,平坦整洁。路的两边安装了不锈钢栅栏,里边种上了花草树木,不仅有枣树、梨树、核桃、葡萄等,还有棕榈、桂花。俗话说八月桂花香,那金灿灿的花蕊里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传遍了整个村庄。村道两旁摆放着一排排的垃圾桶,村民们把生活垃圾自觉地投放到里面,养成了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村民许鸿福是个勤快人,自从干上保洁员这份工作,身穿黄马甲,头戴遮阳帽,骑上三轮车满街里跑,见尘土就扫,见纸屑就捡,一个烟头也不放过。他常说:“穿上黄马甲,身上的责任重大,一定要把清洁卫生搞好,让村民时刻都有个好心情。”

许屯村是有名的干旱地区,十年九旱,什么小圪垱、大圪垱,听着这些地名都能嗅到干旱的味道。

  2014年,许屯村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采取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办法,做到了土地连片成方,机井贯通联网,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村民浇地时,把卡插上,清水就流进田里。许屯村的地土质好,有潜力,只要有了水,就能夺得高产,小麦亩产超千斤,玉米亩产高达一千五百斤,家家粮囤满,户户有存款,日子越过越舒坦。现在每家都置有电动车,少则一辆,多则几辆,百分之六七十的农户购置了小轿车,进城购物、旅游出行十分便捷。

  村民许鸿钢心眼活,把家里的“死钱”变成了活钱。他买了一台挖掘机,四处忙着包工程挣钱,又给儿子买了一辆大卡车搞运输,爷俩比着挣钱,家里富得流油。全家六口人,生活幸福美满,老汉深有体会地说:“农村奔小康,全靠共产党。”

  三

  许屯村有个水泥预制厂,厂里的老板叫许鸿九,他办事活道,人缘好,人们都叫他“九哥”。

  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泥预制厂只生产水泥板。当时村民不富裕,买块水泥板,垒上几块砖往上一放就是一张桌子,吃饭就餐十分方便,因此水泥板十分畅销。后来村民们富裕了,手里有了钱,盖起了新房,为了解决防晒问题,水泥厂又开始生产隔热层板,就是在水泥板上安上四条腿,往房顶上一放,夏天隔热防晒,冬天防寒保暖,很受群众欢迎。随着村民生活的提高,家家盖起楼房,有的房上还加了彩钢瓦,隔热层板断了销路。九哥看到村民为了提高农业效益,要建大棚,他很快就又上了新产品——水泥杆。

  村里的青年许光智看到机会来了,一下子承包了二十亩地,建起了十三座大棚,种上了优质葡萄。由于他掌握了先进的栽种技术,种出的葡萄粒大味甜,很受欢迎。在许光智的带动下,村里一下子建起了三十几座大棚,农业效益有了显著提升。

  眼下许屯村的年轻人都憋着一股劲,比着干事创业,村里建起了三合板厂、不粘胶纸厂、水泥预制厂,还有的搞林果苗木、粮食储存、饲料销售等,各显神通。

  农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只有产业振兴了,才能留住青年人,才能留住人才,才能让在城市打拼的农村青年重新返乡务农。

  四

  往日的农村妇女有个三部曲:挑水、劈柴、烧锅做饭。整天围着锅台转,累得腰疼胳膊酸。现在就大不同了,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做饭时,把水龙头一拧,丹江水就流进了锅里,“啪”一声,天然气蓝色的火苗直冲锅底,做饭炒菜片刻就好,农村妇女彻底从灶房里解脱出来了。

  村里有一对老姐妹叫布连香和冯秀荣,她俩常在一起嘀咕:人家城市里的妇女都跳广场舞,搞乡村休闲游什么的,咱们生在农村,田间的水泥路修得平平坦坦,成立个骑游队,既欣赏田园美景,又锻炼身体,一举两得该多好呀!她们说干就干,各自买了辆三轮自行车,穿行在田间大道上,别的妇女看到后十分眼热,也纷纷买上了自行车,加入她们的骑游队行列。

  妇女骑游队的诞生,在村里震动很大,一些男士看了十分眼馋,也骑上自行车参加到女士的骑游队中。钱士祥是从公安局退休的干部,在老伴儿的带动下,也加入了骑游队。他说:“参加了骑游队,心情开朗,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扛下就过去了。”王治老汉五年前就患上了癌症,自从参加了骑游队,整天乐呵呵的,把病痛早忘光了,他逢人就夸骑游队好。

  老年骑游队已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线,一些青年人在劳动生产之余,也三五成群结伴同行,他们在田间大道上,说着、笑着、聊着、闹着,有时还敞开喉咙唱几段梆子腔,休闲田间游已成为一种时尚。

  乡村振兴的大幕已开启,农村深层次改革的潮流在涌动,田园风光的壮丽画卷即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