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三夏”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王静文(新乡市)

  在农村,“三夏”是一年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段。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家家户户能够吃饱饭、有余粮,一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耕种的积极性,人们对土地的热爱程度空前火爆,丰收的“三夏”更是牵动着亿万家庭的心。

  准确地说“三夏”是从芒种节气开始的,俗话说,芒种忙,三两场。“三夏”最火爆的字眼就是“忙”。芒种忙收,日夜不休;芒种麦登场,龙口夺粮忙。抢收抢种把农“忙”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父母的“三夏”却是从磨镰刀开始的。天微亮的四更天,父亲磨镰刀的声音就在窗外回荡,我知道这是割麦子的节奏。

  那时,家家户户的麦子都是用镰刀割出来的,为了减少太阳曝晒的时间,人们都爱起个大早下田割麦,割麦的过程是流汗、遭罪、腰酸背疼。秸秆上的粉尘把鼻孔熏得黢黑,手掌上被镰刀磨得起了水泡,这些都是“三夏”馈赠给农民的常规配置,父母也不例外。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早上都会捎上抹了辣酱的馍和一壶凉水,早饭在地头将就着吃一点,然后又伸伸懒腰继续干活。

  接下来便是拉麦、播种、打场。

  拉麦,简单的两个字,但做起来却是挥汗如雨、枯燥乏味的。父母两人拉麦用的是两轮平车,前后都加了围挡,即便是这样,一车也拉不了多少麦子。拉麦子的最佳时间也是凌晨,因为这个时候麦秆潮湿一些,容易装卸,中午麦秆干燥后极其光滑,容易滑落翻车。即便这样,翻车也是常有的事。父母为此经常吵架,我却知道这都是“累”惹的祸。

  麦子拉到打麦场后,父母紧接着就要进行夏种工作。“三夏”讲的就是抢收抢种,“夏迟一日,秋晚十天”“春争日、夏争时,回茬宜早不宜迟”,这些农谚均说的是夏种抢时的重要性。小麦收获后,就要争分夺秒播种各种秋作物,以免播种过晚,影响产量。

  开始的时候,没有机井,全是靠天播种靠天收。

  播种完成后,打场便提上了日程。打场是让全家人悲喜交加的大事情,悲的是,这项工作有时需要全家男女老少顶着炙热的太阳一起上阵才能顺利完成。

  首先要把拉回来已经垛好的麦子用叉子摊到打麦场上暴晒。午饭后把麦子翻两遍,父亲就会套上牲口碾场,然后再翻麦再晒再碾,直到麦秆上没有了麦籽方可把麦秆清理上垛。

  碾好的小麦籽粒需要找一个“溜风口”堆成大堆,隆麦堆的过程有时需要小孩子参与的,然后只等起风扬场。最后才是让全家人欢喜激动的时刻,看到金灿灿的麦子铺满了麦场,父母心里便有了底,因为全年的口粮有了,全家人可以天天吃白面馍馍了。每每这个时候,全家人都是累并快乐着的。

  但是,打场的时候也不尽是艳阳天,偶尔会遇上短时阵雨等恶劣天气,那么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会加重全家人劳累的程度,还要把麦子垛成垛,等来日晴天重新打场。

  这些规定动作做完后,田里的草就老高了,父母便又戴上草帽扛起锄头开始了“夏管”工作,越是晴热天气越要下地除草,这样草死得快。一般是这块地刚锄完,那块地的草又冒了出来,直到庄稼铺满了地面,锄草这个活计才告一段落。然后又进行施肥和除虫工作,这些活计都完成后,“夏管”才基本结束。

  后来有了机井,有了小四轮、大型收种机械,更重要的是国家制定了许多利好的惠农政策,农民们终于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让现代农民潇洒地驰骋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如今,父母也因年事已高退出了耕种行列,“三夏”大忙天终于可以悠闲地坐在树荫下消暑纳凉。父母的“三夏”也因此永远成了记忆,成了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