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全文复制
神舟十六号今日9时31分发射
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执行飞行任务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5月29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这是指令长景海鹏(中)、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右)、载荷专家桂海潮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我国瞄准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5月29日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林西强说,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5月30日9时31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先后参加过神舟七号、九号、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朱杨柱和桂海潮都是首次飞行。
“目前,空间站组合体状态和各项设备工作正常,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产品质量受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地面系统设施设备运行稳定,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林西强说,按计划,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
林西强表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驻留约5个月,计划于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林西强介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即将返回地球,目前在轨工作生活181天,各项在轨工作进展顺利,已圆满完成4次出舱活动任务,成为执行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乘组。
飞行乘组首次包含3种航天员类型
神舟十六号乘组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迎来的首个飞行乘组,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航天员类型。
林西强介绍,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1名首批航天员和2名第三批航天员组成,其中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飞行。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也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自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2022年6月确定以来,3名航天员全面开展了8大类200余项任务强化训练及准备。面向工程新阶段更大规模的在轨应用任务,他们重点加强了空间试(实)验项目、空间站组合体管理和载荷出舱等训练。首次执行任务的2名第三批航天员,在乘组共同训练基础上,通过加强重点科目训练,进一步提升了操作和适应能力。目前,3名航天员均为执行任务做好了全面准备。
“博士乘组”亮相大学教授首登天宫
“7年前就有媒体朋友问我说,海鹏已经飞了三次了,下一次还飞不飞?我说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回先锋、再打一场胜仗,让浩瀚太空再次见证一名中国航天战士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景海鹏说,为了能四次圆梦,这7年他没有耽误过训练,现在每天要做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我们的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指令有成千上万,这一切我都已经烂熟于心。”
朱杨柱曾任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2020年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我从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成长为一名飞天战士,这是事业成就的,更是时代哺育的。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他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组合体的日常维护、保养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技术试验,确保空间站能够高效、稳定、安全长久地运行。“对于本次太空出差,我内心充满了期待。我期待着尽快调整好状态,尽快适应太空失重的环境。我更加期待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精准的操作,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
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9月,作为载荷专家入选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以前航天员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既神圣又遥远。我也曾经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2018年,当我得知我国要选拔首批载荷专家时,我就毫不犹豫报了名,入队以后我感受到了航天员队伍的可亲可爱。过去只能在报道中看到的各位英雄,成了我们训练场上的师傅,运动场上的队友,生活中的朋友。”桂海潮介绍说,作为载荷专家,他主要负责载荷的管理、维护、维修,从事空间科学实验,包括实验设备的操作,实验条件控制,数据的收集整理乃至分析。“尽管我们在职责上有分工,但我们是分工不分家,每一项操作、每一项任务我们都互为备份,共同完成。”
本次乘组,三名航天员都是博士,景海鹏1966年出生,朱杨柱与桂海潮均为1986年出生。对此,景海鹏笑言:“虽然年龄相差20岁,但是我们在一起并没有感到有陌生感,也没有距离感,更没有代沟。正所谓航天人永远年轻,航天员永葆青春。我们现在在一起配合得非常默契,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彼此间都能看得懂,听得懂,读得懂,三个人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第三批航天员均具备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能力和条件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公布,中国第三批航天员朱杨柱、桂海潮入选,这也是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林西强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刻苦训练,目前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已完成既定的训练内容,通过飞行资格评定,均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和条件。
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已于2020年9月完成选拔,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飞行工程师、4名载荷专家。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人’入选飞行乘组,接续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飞行任务的中坚力量。”林西强说。
在轨工作安排趋常态化
林西强表示,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将常态化实施乘组轮换和货运补给任务,乘组的在轨工作安排也趋于常态化,主要有6大类任务。
一是驾乘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返回,辅助货运飞船、巡天望远镜等来访飞行器对接和撤离,确保人员物资正常轮换补给。
二是对空间站组合体平台的照料,包括飞行器状态设置、在轨物资管理、平台设备维护巡检、舱内外设备安装、载荷进出舱等工作,确保空间站平台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乘组自身健康管理,包括健康状态监测、在轨锻炼训练等,确保航天员在轨健康工作生活。
四是进行在轨实(试)验,利用空间站舱内外应用设施开展大规模科学研究与应用,确保发挥空间站应用效益。
五是开展科普及公益活动,包括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公益视频拍摄等,最大化发挥空间站综合效益。
六是进行异常情况处置,包括在轨故障的应急处置,对故障设备进行在轨维修更换,必要时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维修作业,确保空间站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空间站基本构型升级为“十”字构型
“为进一步提升工程近地轨道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我国将统筹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研制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近地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近地载人飞船;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T’字构型升级为‘十’字构型。”林西强说。
目前,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长期连续驻留空间站,通常每年进行2次乘组轮换、1次~2次物资补给。
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登陆月球
林西强表示,近期,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
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已全面部署开展各项研制建设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新建发射场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
综合新华社、《新民晚报》